2024年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王梧霖发布时间:2025-01-01浏览次数:10


一、学科点总体概况

中国史是西北师大传统优势学科,在必赢国际437官网版发展史上源远流长,底蕴深厚,老一辈学者金宝祥、金少英等先生誉满学界。1981西北师大中国史获全国首批中国古代史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全国首批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之一。中国史学位点现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史为甘肃省重点学科。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为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为省部共建创新基地和平台。历史学为国家特色专业,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为国家教学团队,简牍学与丝绸之路文明教师团队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简牍学与丝绸之路导师团队为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经过百余年积淀,中国史已经成为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多人在国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高水平科研成果、高级别科研项目、重要科研奖项不断涌现。

在继承发扬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本位学位点立足西北历史文化资源,以扎实的学术研究为基础,服务“一带一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将其建设为西北乃至全国高层次史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坚持走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夯实历史学基础学科的基础,不断彰显特色专业的地域特色。形成了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西北民族史与西北边疆治理、西北社会经济史、西北出土文献与华夏文明研究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研究、西北民族交往与融合研究、西北边疆治理与国家安全研究、宋夏政治文化与经济史研究、西北抗战大后方研究等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特色鲜明。

本学位点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本学位点有专职教师33人,教师的学历背景多来自国内著名高校,学缘结构合理,发展潜力大。其中教授8人,占比28%;副教授13人,占比46%;讲师12人,占比25%。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6人。有博士学位者33人,占比100%。学科带头人田澍教授为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何玉红教授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张连银教授为甘肃省飞天学者特聘教授,郝振宇副教授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何玉红教授入选第十批甘肃省优秀专家,第十届甘肃省督学。202411月,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周期性评估结果为合格。2024418日,教育部公布了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名单,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简牍学师生联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简牍学师生联合党支部探索“将支部建在学科上”和“师生联合建支部”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新模式,取得了党建引领赋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叠加效应。

2024年本学位取得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田澍教授主持的重大项目《河西走廊与中亚文明》获60万元滚动资助。马玉凤教授申报的“河西走廊丝路驿站资源调查与‘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人才培养研究”获批甘肃省重点人才项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田澍教授《“法后王”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与实践》在《中国史研究2024年第2发表。特聘教授晁福林《论周代服制》在《历史研究》2024年第9期发表。

2024年本学位取得一系列重要奖项。2024年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点获学校博士学位授权点建设先进集体。张荣教授、郑峰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在2024年全国“田家炳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技能大赛决赛中获一等奖,张荣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奖”。

2024年博士授予学位(3)人,招收博士(14)人。2024年硕士授予学位(42)人,招收硕士(45)人,中国史2024年在读生合计(128)人。

2024年毕业博士(5)人、硕士(42),博士协议和合同就业(3)人,就业率(80%;中国史2024年毕业硕士研究生(42)人,就业人数(39)人,就业率为(92.9%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024年中国史学位点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并将之贯彻到学生党建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全过程,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课程思政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必赢国际官网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建成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内涵和元素。田澍教授主持的“丝绸之路文明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获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田澍教授主持“新文科视野下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获得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敦煌文化与文学”“丝绸之路文明”为校级课程思政项目。为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已立项“E—考据时代宋元明清文献导读研究”“简牍资料出土与整理背景下‘汉晋简牍与西北社会史’教学模式改革”获学校校教学改革项目。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建设项目“中国近代史”以优秀等级结项。

2.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中国史学位点配备辅导员1名、研究生教学秘书1名,服务研究生招生、教学、毕业和就业事宜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及时反映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等各方面权益诉求,充分发挥好学院与广大研究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合理有序地表达和维护研究生正当权益,助推研究生成长成才。具体来说,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权益保障工作,将具体事务落到实处、责任到人。通过给研究生设置专门的意见箱收集意见、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等形成书面的研究生权益维护报告,上报有关职能单位并开展座谈会。通过健全的法律体系、社会舆论与监督体系以及建立研究生权益保障中心,实现保护研究生自身合法权益。

3.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中国史学位点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积极运用“学习强国”“甘肃党建”等网络媒体平台加强日常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工作实践,推动学位点高质量发展。此外,研究生党支部配备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开展政治性强、形式多样、效果扎实的党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教育工作,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疫情防控、党员志愿服务进学生社区、考研与就业指导、学风建设等工作,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课程及主讲教师

序号

课程名称

主讲教师

课时数

1

西北边疆史研究

田  澍

36

2

史学理论研究与方法

何玉红

36

3

中国史学研究动态

导师组

36

4

宋元明清史文献导读

张连银

36

5

中国古代职官史

张连银

36

6

汉晋简牍与西北社会史

张继刚

36

7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连菊霞

36

8

西北民族史文献导读

张  嵘

36

9

边疆与民族

张  荣

36

10

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史

郑  峰

36

11

丝绸之路宗教文化史

李顺庆

36

12

西北移民史

黄兆宏

36

13

北方民族交融史研究

胡小鹏

36

14

中国西北边疆史

张之佐

36

15

西北考古文献与论文写作

陶兴华

36

16

历史地理学史

梁姗姗

36

17

历史GIS制图

温鹏辉

36

18

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尚季芳

36

19

历史学田野调查与方法

李晓英

36

2.教学质量及持续改进机制

中国史学位点深化教学督导,系统推进“三评”“三查”制度,规范教学行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1)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把控督导重点。加强教风、师德、师风建设,建立教师自我评估和督导机制。找准薄弱环节,围绕重大问题,对所有课程教学进行全面督导,全面彻底展开教材审查工作,严把意识形态关。积极开展有关课程大纲、教材讲义等环节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反馈工作,精准靶向发力。(2)创新督导机制,改进督导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教育督导质量和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满意度调查,规范课程准入和退出机制,落实领导班子、督导小组听课巡视制度,通过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线上检查与线下检查、全面检查与个别抽查、日常检查与随机检查相结合的督导方式,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3)建立健全在籍学生与毕业生的评估反馈机制。系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反馈信息,完善追踪评价机制,构建长期教学评价模式,有效动态调整课程设置。

3.教材建设情况

李并成研究员主持的《敦煌学教程(修订版)》,李迎春老师教授《简牍学概论》获得省级“十四五”规划教材建设项目。秦丙坤教授主持的《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重要讲话精神进“敦煌学”课程教材研究》获得省重点教材研究项目。三部教材均为甘肃省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重点支持学科建设项目。

4.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中国史硕博学位点依托必赢国际437官网版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结合中国史学科特色,坚持师德师风建设和立德树人齐头并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讲座、优秀教师典型事迹宣讲、落实监督管理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以新时代“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教师,在教师中形成了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修养、广植仁爱之心的新风气、新风尚。教师“强师德”“守师道”“铸师魂”,自觉追求师德“高线”。其中学院获得学校第三届师德先进集体,1名教师获“甘肃省教学名师”奖,1名教师获“甘肃省园丁奖”荣誉称号,1名教师获必赢国际437官网版“师德先进个人”,4名教师被评为“学生心目中最喜爱的教师”荣誉称号。

5.导师培训情况

根据《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导师遴选,对每年新聘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对新聘导师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新聘导师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

6.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中国史学位点制定《必赢国际437官网版博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补充规定》《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全面考察研究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题,通过采取必要的分流淘汰措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中期考核没通过者,不能参加开题。

7.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建立课程质量改进机制,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定期听课、检查,并召开座谈会,具体探讨学院研究生教学秩序与创新、专业实践开展等问题。每年举行教学质量反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全方位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8.学术训练情况

1)注重写作训练,重视过程落实。要求研究生每周提交一份“读书笔记”,并作为修读课程成绩的重要参考内容。实行多次开题制度。开题、预答辩不通过者,重新申请进行。撰写过程中由相应的研究中心负责进度检查。本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参加双盲评审,评审意见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修改。完成后写出修改说明,并由导师签署意见后方能进入下一环节。

2)推行导师组制。推行导师组指导、论文指导教师第一责任人制度。导师组成员既承担本专业的日常课程教学、中期检查,组织读书会,又参与论文指导全过程。

3)强化科研意识,重视科研能力训练。为了强化科研意识,尽快进入研究状态,要求导师吸纳研究生(或者鼓励研究生独立)参加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并将项目内容作为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鼓励导师带领研究生(或者研究生独立)参加学术会议。表现突出者,在各类奖学金评定及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4)评选“学术之星”。综合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外语成绩、专家委员会对学位论文的评价、毕业去向等,在应届毕业生中评选“学术之星”,取得较好的效果。

9.学术交流情况

2024年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学术交流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别

会议名称

题目

地点

1

钟妍

博士研究生

 “鱼游庄水”-—中古石刻文献探赜学术研讨会

陕西蔡家河摩崖石刻所见药师佛造像研究

武汉

2

魏铎

博士研究生

甘肃省政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建设调研会

黄河(甘肃段)文化的主题阐释与内涵发掘

兰州

3

周晶晶

博士研究生

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敦煌悬泉汉简草书的演进模式与状况

敦煌

4

周晶晶

博士研究生

首届新时代艺术学(书法)博士国际论坛与展览系列活动之国际书法博士学术论坛

论简牍“斜体字”在草书生成中的意义——兼及“隶草”体名实问题献芹

偃师

5

李佳宇

博士研究生

2024年“革命文物知识创新与活化利用”青年学者论坛

兰州市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现状与思考

重庆

6

唐芾苗

博士研究生

中国近代著名人物与马克主义传播学术研讨会

谢觉哉在兰笔名及佚文考辨

阜阳

7

殷荣辉

博士研究生

第四届“研古论今”研究生学术论坛

海陆之间:论宋代滨海地域市镇的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

石家庄

8

蒋函秀

博士研究生

谢觉哉生平事迹学术研讨会

从谢绝哉《打破小圈圈》看建国初期的青年教育与思想解放

兰州

10

蒋函秀

博士研究生

近代西北盐业与社会专题报告会

漳县盐史研究专题汇报

漳县

11

梁文罗

博士研究生

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论汉代守官的特殊形式——从悬泉汉简所见差遣守官出发

敦煌

12

黄怀贤

博士研究生

 “多维度视野下的历史与文化”湖南省第十七届研究生创新论坛分论坛湖南师范大学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第八届研究生论坛

 “记忆、书写与身份认同”:晚清民国时期桂西民众身份认知转变与墓碑文书写嬗变研究

长沙

13

黄怀贤

博士研究生

首届四川大学“明远”研究生史学论坛

明清时期桂西地方社会变迁与民众自我身份认知转变研究--以地方墓碑及方志材料为中心

成都

14

张恩通

博士研究生

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

城市社区空间秩序的再生产逻辑—基于兰州市“村改居”社区的个案观察

哈尔滨

15

张恩通

博士研究生

社会工作新征程暨第五届西北社会学论坛

城市社区的社会基础转型与空间秩序再生产—基于兰州市“村改居”社区的个案观察

西安

16

杨彦鹏

博士研究生

岭南历史政治地理工作坊

飞翔的瑞雀:汉宣帝关中经略的成立

南宁

17

艾中帅

博士研究生

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悬泉汉简中的邮人身份及相关问题

敦煌

18

高薇

硕士研究生

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2024年学术年会

论苏德战争中马匹的作用

重庆

19

陈政祺

硕士研究生

2024年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中国与中东国家现代化探索”学术研讨会

20世纪伊朗左翼政党与苏联(俄)关系探析

西安

20

柳浩燃

硕士研究生

2024年中国中东学会年会暨“中国与中东国家现代化探索”学术研讨会

伊朗莱希政府对华政策评析

西安

21

王富成

硕士研究生

 “革命文物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

甘肃省革命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活化利用研究

太原

22

马雪琴

硕士研究生

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日时在检中与日时在齿中:两种汉简形制的对比考察

敦煌


10.研究生奖助情况

指标

奖学金

助学金

项目总数

2

1

总额(元)

48000

168000

覆盖学生数

7

28

覆盖学生比例

22.2%

100%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传承教育薪火,根植西北,兴教陇原,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西北的历史学人才,毕业生遍及甘、陕、青、宁、新、藏等省区,成为服务西北和基层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力量。

1.人才培养

1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

中国史学位点构建研究生导师管好研究生,班主任抓好班级,辅导员管好年级,学生干部积极协助、专业教师全程参与的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立足中国史专业特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将爱国进步、理想信念、文明修身等内容融入到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教育中。

2突出课程地域特色

中国史学位点在课程设置上立足中国史专业和学术前沿,依据地缘优势,充分挖掘西北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课程体系中西北史地文化和丝绸之路文明特色。在强化史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形成“丝绸之路文明”“西北边疆史地”“西北出土文献与华夏文明”“西北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体系,“敦煌学概论”已建成为国家一流课程,“史学理论与方法建成甘肃省一流课程。打造“教授论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以研究生学术月、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系列活动等为学术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前沿讲座,举办读书会、读简班。

3注重学术训练

构建学、研、评一体化的学术训练体系,通过导师导学、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读书会、读简班,强化学生学术训练。举办系列学术沙龙及学术讲座,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开展读书会,由导师轮流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中期考核、实习、开题、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在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建成13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开展学术训练和论文写作规范指导,实行导师一周一见面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

4以“四自”工作为载体,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

中国史学位点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决心理问题、锻炼体质、提升艺术素养、崇尚劳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四自”岗位实践。每年参加行政助理岗、兰天公寓综合治理岗、宿舍互助发展引导员、食堂文明引导、“爱校周”等“四自”岗位实践学生占60%左右,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5)鼓励学生田野考察,在实践中躬行求知

中国史学位点立足中国史学科,着力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项目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社会实践活动。

序号

姓名

学生类别

参加团队

时间

1

张小虎

博士研究生

 “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调查”

2024

2

高俞昂

硕士研究生

 “‘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效益’”实践团

2024

3

王恒强

硕士研究生

 “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调查”

2024

4

王泽斌

硕士研究生

敦煌瓜州遗址考察团

2024

5

王新丽

硕士研究生

敦煌瓜州遗址考察团

2024

6

金晶

硕士研究生

敦煌瓜州遗址考察团

2024

7

张志婷

硕士研究生

敦煌瓜州遗址考察团

2024

8

卢雯雯

硕士研究生

 “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调查”

2024

9

赵玮

硕士研究生

 “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调查”

2024

10

皇甫佳瑶

硕士研究生

 “田野上的思政课:甘肃出土简牍遗址调查”

2024

11

刘云轩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2

王圣桐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3

李玉佩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4

陈文容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5

秦丽鹏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6

吴楚婷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7

顾思宇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8

刘瑞君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19

徐鑫美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20

申家宁

硕士研究生

传承绝学 弘扬冷门—全国简牍出土地及藏简机构

2024


6)积极发展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中国史学位点精心组织突出专业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专题讲座、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文化节等。积极开展突出美育、体育特色的系列活动,如桐叶新秋文艺汇演、历史小剧场等。不断强化劳动意识,做好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发挥学生学术社团如青年文史学社、知行学社等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2.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史学位点与校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叶舒宪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晁福林教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研究员聘为华夏文明研究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研究员聘为出土文献与简牍学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中国史学位点柔性引进人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人民出版社尹选波编审、东北师范大学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王彦辉教授、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研究馆员参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指导。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长城博物馆等与中国史学科长期合作培养研究生。中国史学位点积极引进各类人才,2024年引进博士6位,学院持续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3.科学研究

中国史学科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教学与科研并重,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奖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出版著作。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外出访学、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学术视野。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完成自主申报科研项目;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协助导师开展教学工作;开展社会调研、田野调查等各项实践活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2024在校研究生发表代表性学术成果:

2024年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序号

姓名

类别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发表时间

1

周晶晶

博士研究生

从敦煌悬泉汉简看早期草书的演变模式与状况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24.9

2

周晶晶

博士研究生

王予望其人其书考述三题

中国书法

2024.1

3

高旗

博士研究生

明代河州陕西行都司裁撤缘由新解

西藏研究

2024.8

4

魏铎

博士研究生

汉唐西北地区基层行政的帝制化

古代文明

2024.4

5

梁文罗

博士研究生

试论秦简所见“守府”

河西学院学报

2024.2

6

钟妍

博士研究生

 “王者不死”:李世民君权合法性的历史书写模式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

2024.4

7

钟妍

博士研究生

莫高窟北大象非武则天造型论

形象史学

2024.8

8

曾荔

博士研究生

融习惯于私发:民国时期司法官对本土地权习惯的适用策略

民间法

2024.5

9

丁晓东

博士研究生

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的开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熔铸——以抗战时期新疆民众筑路运动为中心

人大复印资料-民族问题研究》2024年第2期全文转载

2024.5

10

丁晓东

博士研究生

抗战时期<新疆日报>“中华民族”观念的书写与传播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2024.9

11

严佳乐

博士研究生

 “养民”:构建天下秩序的路径指向——以丘濬《大学衍义补》为中心的考察

西北师大学报

2024.9

12

张震

博士研究生

南宋初年造甲探微

军事史林

2024.1

13

殷荣辉

博士研究生

居民以制邑:县镇升降与宋代县级政区调整研究

宋史研究论丛

2024.3

14

杨彦鹏

博士研究生

秦代道制起源新论

西北师大学报

2024.1

2024年,中国史专业李海群同学的《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导师:尚季芳),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李佳宇同学的《四川地区汉墓出土鸡俑研究》被评为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导师:潘春辉)。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双双入选,是研究生教育质量高的重要标志,是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体现,为今后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升起到了良好的激励和示范作用。必赢国际官网将继续加强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持续推动人才培养水平的进步。

4.社会服务

中国史学位点将中国通史研究与西北区域史研究紧密结合,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相结合,既推动中国史学科建设,又发挥为甘肃省地方社会服务的智库作用。

1.强化简牍研究,服务社会文化建设。

甘肃是简牍,尤其是汉简大省。本学位点长期重视简牍学研究,编辑出版《简牍学研究》学术集刊。20241011日,《简牍学研究》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2024年度资助集刊。以本次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为契机,《简牍学研究》将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扩大办刊规模,以发表更多简牍学和丝绸之路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论文,助力“冷门绝学”简牍学的发展和丝绸之路文明研究的学术繁荣。近年来,本学位点加强简牍学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力度,积极为甘肃建设简牍大省和丝路强省服务。与甘肃简牍博物馆合作,参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甘肃秦汉简牍集释》,并具体负责《居延新简集释(三)》和《武威汉简集释》的整理出版工作。2024年,简牍学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取得的较大进展。2024年,教育部公布了学位授予单位自设二级学科和交叉学科名单,必赢国际437官网版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简牍学”名列其中,标志着西北师大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简牍学”交叉学科学位授予单位。“简牍学”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绝学”学科扶持计划2024年度资助学科。“简牍学”教学团队被评为甘肃省教学团队。20249月,贾志斌、朱兴旺撰写的智库建言《破解“简牍学”建设难题  赓续中华文脉》已被省委办公厅《甘肃信息·今日上报》2024年第739期采用,并上报中央办公厅。同时积极培养简牍学人才、举办学术讲座、参与陈展设计等,助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简牍类文博单位的发展。助力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服务丝路强省建设。

2)引领地方修史,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中国史学位点为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西走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田澍教授为总主编、以兰州大学郑炳林教授为编委会主任的团队,组织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甘肃省历史学会、中国历史研究院田澍工作室等专家学者编写承担编纂《河西走廊通史》(10卷本)。《河西走廊通史》是奠定河西走廊地方史学术地位、填补学术空白的文化战略工程,对推进河西文化建设、打造新时期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推动河西走廊的全方位研究不仅可以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历史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蓝本”,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甘肃力量。

中国史学位点承担编纂《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史料汇编·甘肃卷·辽宋夏金元卷》。甘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最频繁最深入的地区之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甘肃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和发展的缩影,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学位点教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正确处理好史观和史料、学术和政治、一体和多元、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收录各类文献资料近万条,高质量做好编纂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泽被后世,努力讲好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甘肃故事。

5.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中国史学位点拥有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敦煌艺术传承基地、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甘肃省敦煌艺术传承基地、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依托高水平平台,深入挖掘甘肃历史文化资源,助力学科发展,积极担当讲好丝绸之路故事的重要使命。

6.国际合作交流

中国史学科分批次派学生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内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2016年以来,学院派出五批次学生,相继赴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佛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历史学研修活动。提升了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1.学科自我评估进展及问题分析

学院积极准备、认真组织完善2024年学位点评估材料。在准备评估材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较少,参加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不积极,应用性活动参与度不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等。

3.盲审情况及问题分析

2024年度,中国史学位点博士论文4篇参加盲审,全部通过。中国史学位点硕士论文86篇参加盲审,全部通过。

六、改进措施

(一)改进建议

1.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

2.加强对研究生的读书管理,学生读书广度和深度不够,基础知识不扎实。

3.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差,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前没写过小论文,学位论文质量需要提升。根据论文抽检情况,优秀较少,尤其是“创新性及论文价值方面”“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等方面,反映出论文质量有待提升。

4.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

5.着力提高生源质量。

(二)举措

1.落实导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一周一见面”制度,加强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监督。

2.落实学生的责任。进一步落实研究生院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措施,强化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和管理,学生每月将学习情况要向导师汇报。

3.加强中期考核管理。严格按照《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执行,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参加开题。

4.加强开题管理。开题时强调选题与专业方向的匹配度。

5.在日常教学中,导师要强化学术训练。进一步强化开题、中期考核、中期检查、预答辩、查重、答辩等环节的规范性、严肃性,明确答辩主席等责任人的职责。通过严把各个环节,力争在论文创新性上得到提高,在论文规范性上有质的转变。

6.落实各项制度,发挥好《研究生教学管理手册》作用,对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化。

7.通过扩大宣传,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院人才引进力度,改革研究生招生措施等方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提高生源质量,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

8.管理教师队伍规范,开展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9.强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和建设数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