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 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者:王梧霖发布时间:2021-01-01浏览次数:10


一、学位点总体概况

中国史是西北师大传统优势学科,老一辈学者金宝祥、金少英等先生誉满学界。中国史学科已建成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博士学位点,甘肃省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教学团队为国家教学团队,历史学入选全国首批“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敦煌学概论”建成国家一流线下课程。学科立足西北历史文化资源,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将其建设为西北乃至全国高层次史学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本学科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在丝路文明史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西北近现代史研究等方面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本学科的优势特色,一是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研究有机结合。既拓展中国通史的研究内容,又从通史视野下凸显西北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色。二是将学术研究与现实关照紧密结合。在丝绸之路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为“一带一路”建设、西北民族交融、西北边疆治理提供历史借鉴。

学科旨在培养热爱祖国,系统掌握中国史研究理论、中国史学科前沿动态,基础训练扎实,具有较好创新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中国史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高水平研究和教学人才。

师资队伍整体实力较强。学科带头人田澍为教育部历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青年教师显示出较强的学术潜力。

现有研究生导师25人,其中正高11人,副高14人。具有博士学位24人。

2020年博士授予学位3人,招收博士6人。2020年硕士授予学位31人,招收硕士39人。中国史2020年在读生合计108人。

2020年毕业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30人,博士协议和合同就业2人,就业率100%;中国史2020年毕业硕士研究生32人,就业人数25人,就业率为78.13%

二、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国史学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1.积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构建研究生导师管好研究生,班主任抓好班级,辅导员管好年级,学生干部积极协助、专业教师全程参与的育人模式。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覆盖到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实现育人无处不在。立足中国史专业特色,结合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将爱国进步、理想信念、文明修身等内容融入到入学教育、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等教育中。

2.以“四自”工作为载体,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锻炼体质、提升艺术素养、崇尚劳动,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四自”岗位实践。每年参加行政助理岗、兰天公寓综合治理岗、宿舍互助发展引导员、食堂文明引导、“爱校周”等“四自”岗位实践学生占60%左右,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3.立足中国史学科,着力发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专业化、项目化,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社会实践活动中。近年来,集中组织了50多支团队,分赴甘肃省40多个县开展红色文化调研、西路军口述史调研、丝绸之路历史遗迹、史学资料整理、甘肃精准扶贫调研等。2019年实践团队完成采访记录稿116万字,实践调研报告162万字。2020年实践团队完成实践日志130篇、队员考察日记40篇。

4.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学生党员意识。研究生党支部配备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教师党员担任支部书记。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按时开展政治性强、形式多样、效果扎实的党组织生活。不断加强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教育工作,如学生党员积极参加食堂文明引导、抗疫防疫、关爱留守儿童、党员志愿服务进学生社区、考研与就业指导、学风建设等工作中,发挥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5.积极发展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精心组织突出专业特色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专题讲座、历史知识竞赛、历史文化节等。积极开展突出美育、体育特色的系列活动,如桐叶新秋文艺汇演、历史小剧场等。不断强化劳动意识,做好劳动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重要讲话”。发挥学生学术社团如青年文史学社、知行学社等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

三、研究生培养相关制度及执行情况

1.突出课程地域特色

课程设置上立足中国史专业和学术前沿,依据地缘优势,充分挖掘西北历史文化资源,突出课程体系中西北史地文化和丝绸之路文明特色。在强化史学基础课程建设的同时,形成“丝绸之路文明”“西北边疆史地”“西北出土文献与华夏文明”“西北文化遗产”特色课程体系,“敦煌学概论”已建成为国家一流课程。打造“教授论坛”,加强论文写作指导。以研究生学术月、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系列活动等为学术平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前沿讲座,举办读书会、读简班。

2.强化课程思政改革

加强课程思政改革,建成甘肃省省级教学团队“历史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历史课程中思政育人的内涵和元素。“敦煌文化与文学”“丝绸之路文明”为校级课程思政项目。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已立项“E—考据时代宋元明清文献导读研究”“简牍资料出土与整理背景下‘汉晋简牍与西北社会史’教学模式改革获校教学改革项目。

3.注重学术训练

构建学、研、评一体化的学术训练体系,通过导师导学、学术会议、学术报告、读书会、读简班,强化学生学术训练。举办系列学术沙龙及学术讲座,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开展读书会,由导师轮流组织讨论,并进行点评和总结。通过中期考核、实习、开题、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评审、答辩等环节,严格把控论文质量,提升学生的学术素养。加强实践课程建设,在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等建成13个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开设《论文写作指导》课程,开展学术训练和论文写作规范指导,实行导师一周一见面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学术指导。

4.加强制度管理

制定《必赢国际437官网版博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补充规定》《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中期考核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旨在全面考察研究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情况,及时发现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题,通过采取必要的分流淘汰措施,激发研究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中期考核细则》规定,中期考核没通过者,不能参加开题。

5.导师选拔培训、加强教学质量监督

根据《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实施细则》进行导师遴选,对每年新聘导师进行专业培训,并对新聘导师配备指导教师,负责指导新聘导师开展研究生指导工作。

建立课程质量改进机制,成立教学督导委员会,定期听课、检查,并召开座谈会,具体探讨学院研究生教学秩序与创新、专业实践开展等问题。每年举行教学质量反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意见,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对青年教师教学、科研等全方位指导,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6.学术交流

中国史学科分批次派学生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加强与海内外高校的交流和合作。2016年以来,学院派出五批次学生,相继赴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佛光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历史学研修活动。提升了提出问题和交流讨论的能力,开阔了学术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国史学科在培养研究生方面,教学与科研并重,实施“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和奖励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和出版著作。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外出访学、参加国内外高端学术会议,扩大对外交流,开拓学术视野。同时鼓励研究生参与导师课题、完成自主申报科研项目;协助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协助导师开展教学工作;开展社会调研、田野调查等各项丰富的实践活动,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2020在校研究生发表代表性学术成果:王飞在《中国出版》发表《抗战时期陇东根据地报刊出版述论》;魏军刚在《西北民族论丛》发表《中古济阴鹿氏研究——以世系、郡望、族属为中心考察》;郭玉龙《南大法学》发表《“乡治空间”的变迁与晚清民国公证制度的演进》;张永萍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清代河湟地区的社会治理》;陈凯源在《西夏研究》发表《破地狱与生净土:唐宋时期尊胜信仰与观音信仰结合流行现象探析》;李芳在《语文教学通讯》发表《浅析唐传奇中的女性角色》;高佳莉在《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敦煌汉简中的卑爰及相关问题研究》;曾磊在《中国史研究动态》发表《清代民间信仰与景观研究:以陕西太白山神为例》等。

2020年度,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积极,听报告积极,读书热情较高,善于思考,并就所思问题能够通过查阅资料、考察等手段,撰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学术论文。

四、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科传承教育薪火,根植西北,兴教陇原,培养了一大批扎根西北的历史学人才,毕业生遍及甘、陕、青、宁、新、藏等省区,成为服务西北和基层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重要力量。学术成果丰硕。成为国内丝绸之路文明史研究、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西北民族史研究、西北近现代史研究的重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获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甘肃省社科成果一等奖等20余项。

为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制定了《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教学管理手册》,将日常管理和要求集于一册,内容包括九个部分:学生基本资料,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培养、管理基本文件目录,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博士研究生教学管理补充规定,中期考核表,导师指导记录,参加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答辩)登记表,研究生参加学术报告纪要,学院审核结果等,涵盖研究生日常管理的所有内容,便于清学院、导师、学生三方职责。学生既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学院也便于加强管理。手册发放后,研究生听报告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态度有所好转。

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必赢国际437官网版中国史学科与校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聘请国内知名学者担任兼职研究生导师。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巍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叶舒宪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晁福林教授、敦煌研究院樊锦诗研究员聘为华夏文明研究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甘肃省简牍博物馆馆长张德芳研究员聘为出土文献与简牍学方向兼职博士生导师。

柔性引进人才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研究所李大龙研究员、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杨振红教授、人民出版社尹选波编审3人,参与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指导。敦煌研究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简牍博物馆、甘肃省长城博物馆等与中国史学科长期合作培养研究生。

学科积极引进各类人才,2020年引进博士3,学院持续积极开展人才引进工作。

五、社会服务贡献情况

社会服务卓有成效。必赢国际437官网版中国史学科立足于历史学的基础学术研究,紧密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和西北区域发展需要,将中国通史研究与西北区域史研究紧密结合,将学术研究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既推动中国史学科建设,又发挥为“一带一路”和甘肃省地方社会服务的智库作用。

1.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甘肃省历史学界掀起讲好中国历史故事的热潮。中国史学科联合甘肃省历史学会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在甘肃省历史学界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贺信、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话精神。

2.“简”述中国,助推甘肃简牍大省建设。积极参与甘肃简牍基础整理研究工作,促进简牍整理出版,与甘肃简牍博物馆等单位合作举办学术会议、公益活动、文化论坛,助推甘肃简牍文化的宣传普及。培养简牍学人才、举办学术讲座等,助推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简牍类文博单位的发展。

3.打造“中国与中亚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国际论坛”,服务中亚人文交流与合作。与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共建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民族大学吉中“一带一路”中心,编译出版中亚国家法律文本翻译丛书,为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文化交流提供智库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4.编纂《兰州通史》,讲好丝绸之路城市史故事。通过编纂《兰州通史》,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服务兰州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广泛开展读史用史活动和市情教育,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兰州的历史和现状,激发全市人民热爱兰州、建设兰州的热情。

5.聚焦甘肃红色文化研究,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提供学术支撑。做好甘肃长征文化口述史抢救挖掘项目,深入挖掘全省长征文化资源禀赋优势,总结甘肃长征文化资源特征,统筹推进长征文化资源传承利用,阐释长征文化资源蕴含的价值内涵。通过为长征公园(甘肃片区)规划提供学术建议与对策,服务于甘肃革命老区文化与经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

六、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学院积极准备、认真组织撰写2020年学科评估材料。在准备评估材料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较少,参加创新实践系列大赛不积极,应用性活动参与度不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有待提高等。

本年度,博士论文有三篇被抽检,分别是《清朝驻京喇嘛制度研究》《明代茶马制度研究——以诸茶马司为中心》《张璁与嘉靖初期(1522-1535)政治文化研究》,没有发现问题论文。

中国史硕士论文被抽检1篇,评价结果是良好。“选题与综述”方面,两位专家评为良好,一位专家评为优秀。“创新性及论文价值方面”,三位专家都评为良好。“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方面,有2位专家认为良好,1位专家评价较中肯。优秀较少,反映出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基础知识存在不足,这是符合学院生源质量差的实际的。“论文规范性”方面,3位专家认为良好。没有优秀,反映出论文的规范性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整体看来,虽然没有发现问题论文,但学位论文质量还有待提升。只有1项专家认为是优秀,优秀项目很少,反映出论文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在创新性及论文价值方面、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等方面。

七、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下一步思路举措

(一)改进建议

1.加强研究生教学管理和日常管理。

2.加强对研究生的读书管理,学生读书不够多,基础知识不扎实。

3.学生论文写作基础差,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前没写过小论文,学位论文质量需要提升。根据论文抽检情况,优秀较少,尤其是“创新性及论文价值方面”、“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等方面,反映出论文质量有待提升。

4.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怀。

5.着力提高生源质量。

(二)举措

1.落实导师的责任,进一步明确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一周一见面”制度,加强对导师指导学位论文撰写过程的监督。

2.落实学生的责任。进一步落实研究生院关于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措施,强化对学生阅读的要求和管理,学生每月将学习情况要向导师汇报。

3.加强中期考核管理。严格按照《必赢国际437官网版研究生中期考核管理细则》执行,中期考核通过者方可参加开题。

4.加强开题管理。开题时强调选题与专业方向的匹配度。

5.根据论文抽检情况,需要在论文“创新性及论文价值方面”、“科研能力与基础知识”、“论文规范性”等方面,加强指导,在日常教学中,导师要强化这方面学术训练。

进一步强化开题、中期考核、中期检查、预答辩、查重、答辩等环节的规范性、严肃性,明确答辩主席等责任人的职责。通过严把各个环节,力争在论文创新性上得到很大提高,在论文规范性上有质的转变。

6.继续使用《研究生教学管理手册》,对研究生日常管理制度化。

7.通过扩大宣传,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院人才引进力度,改革研究生招生措施等方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提高生源质量,2021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实行“申请—审核”制。

8.管理教师队伍规范,开展导师队伍建设,实现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9.强化研究生教学改革。着力打造和建设数门研究生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积极开展研究生教学改革项目申报。